永川从建县到撤县建市、再到撤市设区,1200多年的建置史就是一段撤撤并并、分分合合的发展史。回望永川的建置史,能让人深切感受到历史的风云、岁月的变迁。
大历设县,一县千年
置昌州、设永川。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左拾遗李鼎祚[1]上奏朝廷,以山川阔远为由,请求割泸、普、渝、合、资、荣六州界置昌州。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昌州撤销,其地归还原来所属州县。大历十年(775年),西川节度史崔宁[2]又上奏朝廷,请求再次设置昌州,辖静南(今大足龙水一带)、大足、昌元(今荣昌县西北)三县,以“镇押夷獠”。大历十一年(776年),割泸川县、璧山县两地的一部分设置永川县,隶属昌州。自此,永川县宣告成立。因为永川“未置县以前乃渝、泸分辖之境,故唐割泸川、璧山界别为一邑”[3],所以永川从建县之日起就拥有了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基因”。比如,1200多年后的今天,永川南部片区的人依然保留着泸县口音(特别明显的是保留了入声),而北部片区的人与重庆主城区的人口音十分接近。
清光绪《永川县志》关于置昌州、设永川的记载
废昌州、入合州。两宋时期,沿袭旧制,永川仍属昌州。这一时期昌州地区经济繁荣,“避地者”[4]纷至沓来,南宋名士陈鹏飞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军大举掠川,宋、蒙在东川(含合川、永川等地)持续征战30多年,导致人口锐减。元定蜀后因人烟稀少而决定裁减州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废,永川并入合州。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合州改隶重庆路,永川县隶属重庆路合州。
建大夏、辖永川。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5],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建都重庆,国号“夏”,复置大足县辖永川县地。
复置县、筑城墙。明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隶属重庆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重庆府同知莫琚命永川知县刘凤筑石城墙,周围400丈,高1.5丈,另设木栅500丈。从这时起,永川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县城,改变了过去仅有断断续续的土墙和木栅的情况,军事防御能力大大增强。
经战乱、三外迁。明末清初,成渝地区是战争的主战场,永川等地遭受战乱80多年,这些战乱包括:万历十七年(1589年),播州宣慰司杨应龙叛明,攻入永川,城毁;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叛明,经永川,屠城三日,烧毁县衙和学宫;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进军四川,十一月十一日克荣昌、永川;崇祯十七年(1644年),又陷重庆,派部将王洪再克永川;清顺治二年(1645年),明将曾英入川追击张献忠,战火又燃至永川……由于战争不断,导致人民流徙,境内萧条,县衙不得不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至松溉(第三次是清咸丰十一年,知县戴廷显将县衙迁至陈食场)。
历府道、归公署。康熙元年(1662年),璧山县并入永川县。雍正六年(1728年)[6],复置璧山县,永川仍专治,属重庆府。嘉庆七年(1802年)以后,于府、厅、州、县之上增设道,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辛亥革命时,永川县属(重庆)蜀军政府。1912年,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设重庆镇抚府,永川县属之。同年6月,重庆镇抚府撤销,永川县直属四川都督府。1913年,废府设道,永川属四川省川东道行政公署。1914年6月,改为东川道行政公署,后改名为东川道道尹公署,永川均属之。1929年,撤道,永川县直属四川省政府。1935年,四川省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永川县。1941年,专员公署迁巴县,永川县仍属之,直至解放。
行署驻地,建市设区
行署驻地。1949年12月4日,永川县和平解放。解放初,四川省划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人民行政区,分别设行政公署。川东人民行政公署下设巴县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2月20日,专员公署迁璧山县,改名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4月,专员公署迁江津县,更名江津区专员公署。1952年8月,川东、川南、川西、川北行署撤销。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江津区专员公署更名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江津区专员公署。1955年5月2日,更名为四川省江津专员公署。1960年,江津专员公署迁至永川。1978年5月,改为四川省江津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7月,更名为四川省永川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3月,永川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所辖永川、江津、合川、璧山、大足、荣昌、铜梁、潼南8个县划归重庆市管辖。
1992年5月20日,永川市成立大会在玉屏体育场举行
撤县建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88年,在一次县委常委会议上,县委提出了撤县建市的动议。1989年4月,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永川县人民政府向重庆市人民政府呈报了《关于撤销永川县建制设立永川市的请示》。不久,重庆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向四川省人民政府呈报了《关于撤销永川县设立永川市的请示》。1990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向国家民政部呈报了《关于撤销永川县设立永川市(县级)的请示》。1992年3月、4月、5月,国家民政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先后作出批复,同意撤销永川县设立永川市。1992年5月20日,永川市成立大会在永川玉屏体育场隆重举行,在热烈的礼炮声中掀开了永川建置史和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撤市设区。1992年永川撤县建市后,永川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通过做优城市规划、做强城市产业、搞活城市经营、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永川城市框架已初步形成,城市建设水平、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已达到撤市设区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就行政管理体制而言,1997年重庆直辖后,“大市管小市”的行政管理体制就不尽科学也不尽合理了。为此,逐级提出了撤市设区的动议。2000年6月至2006年10月,为撤市设区呈报与审批阶段。2006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永川撤市设区。2007年2月12日,重庆市永川区成立大会在永川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撤市设区,再次掀开了永川建置史上的新篇章,开创了永川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一个新兴的永川从此诞生。
2007年2月12日,重庆市永川区成立大会在永川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三地划入,海纳百川
铜梁第6区划入。1950年1月1日,铜梁县第6区人民政府成立,驻地板桥,距离铜梁县城60公里、永川县城30公里。解放初期,当地土匪曾多次攻打第6区人民政府驻地板桥。由于距铜梁县城太远,加之通讯手段落后,当第6区人民政府每次被土匪围困时,一般都是驻永川的解放军前往救援解围。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后,铜梁县第6区的农民送交公粮由数百年来都是送往百里之外的虎峰镇,突然改送仅60华里和30华里的永川县双石乡,路程比原来减少了一半多,全区农民无不欢欣鼓舞。根据上述原因,1953年4月,铜梁县第6区所辖的板桥、三教、云龙、寿永、柳溪、玉峰等6个乡172.7平方公里划归永川县。
宝峰公社划入。宝峰公社原隶属四川省玄滩区,因泸县三溪口水库历年来都要淹没永川县永泸公社大片土地,导致两地纠纷不断。为了妥善解决这个问题,1973年12月8—14日,四川省革委会派赵孟明在永川主持召开了解决三溪口水库淹没占地问题的会议。会议根据中央水电部和四川省革委会领导同志的指示,按照“从全局出发,团结治水,有利于加强领导,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原则,经过反复协商,达成8个方面的协议。1973年12月20日,四川省革委会下达了《关于处理泸县三溪口水库淹没永川县永泸公社土地问题的批复》。泸县根据批复和协议条款,将紧靠永川的宝峰公社保卫大队、太平大队的1至8队、中心大队的3至7队以及新化大队的1、2、7、8队和宝峰街村,合计1093户、5187人、3448亩多耕地划归永川县管辖。新成立的宝峰公社由保卫、太平、中心、新建、柏林5个村及街村共同组成。同时,永川县也将永泸公社天堂、乐天两个大队,石河大队的4、5、6队,3564亩多耕地(包括已淹没土地)划归泸县管辖。
朱沱区划入。朱沱区原属四川省江津县,1978年以前辖朱沱、大河、涨谷、转龙4个公社及朱沱镇,幅员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7万多人。到1978年的时候,各区都有公路直达江津县城,唯有朱沱不通。要去江津县城,要么乘船,要么沿江边走大路到30里外的朱杨乡乘火车方能达到。1978年夏天,江津地区第一书记白兰芳到朱沱区检查工作,首次提出“把朱沱划给永川”的构想。此后,朱沱划归永川的事情就提上了地区的议事日程。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最终获得通过。1979年3月,时任江津地区区委书记聂荣贵、江津县委书记黄家新、永川县委书记王海亭等领导在蚕桑场举行了交接仪式。4月1日,永川县朱沱区公所正式挂牌办公。
注:
[1]李鼎祚,资州人,明皇幸蜀时进《平胡论》,后召为左拾遗。李鼎祚主张对少数民族加强统治,昌州之设置与此有关。
[2]崔宁(723—783),又名崔旰,贝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大历二年(767年),授西川节度使,进授检校左仆射。大历十四年(779年),入朝任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山陵使、御史大夫。唐德宗即位,得罪宰相杨炎,出为朔方节度使。再入为右仆射、知尚书省事。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随驾逃奔奉天(今陕西乾县),被宰相卢杞诬陷冤杀,年六十一。后得平反。
[3]清光绪《永川县志》卷一《舆地志·邑治》。
[4]“避地者”,《舆地纪胜·昌州》:“士大夫避地者多居焉。”
[5]引自1997年版《永川县志·建置》。
[6]相关史料对复置璧山县的时间记载不一,今根据璧山区党史办的意见定为“雍正六年”。